雅思阅读部分一直都是中国考生比较重视的题目,并且也是很有难度的题目,针对于雅思阅读真题资料也是大家需要重点分析的。今天
PASSAGE 1 参考译文:
Marie Curie的生活与工作
Marie Curie大概是史上最著名的女科学家。她于1867年出生在波兰,原名Marie Sklodowska,因其在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而著名,并两度问鼎诺贝尔奖;1903年,她同丈夫Pierre Curie以及Henri Becquerel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她又独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自幼年起,Marie就以惊人的记忆力而出名。她在16岁完成中等教育时获得了金牌。但由于父亲投资失败,家中积蓄所剩无几,Marie不得不靠教书维持生活。有了这笔收入,她就能先资助姐姐Bronia在巴黎学医,而Bronia也承诺,作为回报以后会帮助她继续完成学业。
1891年,Bronia兑现了她的承诺。Marie来到巴黎,开始在巴黎大学学习。她经常学至深夜,每天几乎仅靠面包、黄油和茶水充饥。1893年,她在物理学的考试中拔得头筹,并在1894年的数学考试中名列第二。直至当年春天,她被介绍给Pierre Curie。
他们于1895年喜结连理,这桩婚姻标志着很快就会取得世界重大成就的合作的开始。1896年Henri Becquerel发现了一个新现象,Marie后来将其命名为“放射现象”,并且决定查明在铀中发现的放射现象是否也存在于其他元素中。后来,她在钍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
随着Marie把注意力转向矿物质,她对沥青铀矿产生了兴趣。沥青铀矿是一种放射性高于纯铀的矿物质,而其高放射性的唯一解释是在矿石中存在着一种极为稀少却高度活跃的未知物质。Pierre Curie与Marie 一起工作攻克了这项难题,他们发现了新的元素钋和镭。Pierre主要专注于新放射物质的物理研究,而 Marie Curie努力提取金属状态的纯锡。终于在化学家Andre-Louis Debieme (Pierre的学生)的协助下,他们成 功地提炼出纯镭。在这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Marie Curie取得了理学博士学位,而且1903年,Marie, Pierre 和Becquerel因发现放射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7年和1904年,Marie的两个女儿Irene和Eve分别诞生,但都没有影响她的科学工作。1900年,Marie 被任命为赛夫勒的法国巴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物理学讲师,并且引入了以实验演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904年12月,她被任命为由Pierre Curie负责的实验室的髙级助理。
1906年Pierre突然离世,这对Marie Curie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事业上的转折点:自此以后,她投入全部精力独立完成他们共同承担的科研工作。1906年5月13日,她填补了丈夫过世后留下的职位空 缺,被任命为教授,成为了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性教师。1911年,她因分离出纯镭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Marie在女儿Irene的帮助下,投身于X射线照相技术的发展研究,其中包括被称 为“小个子居里”的治疗伤员的流动设备。1918年,镭研究所正式运营,成为核物理和化学的研究中心,而 Lrene也已是研究所的成员。此时,正是Marie Curie最辉煌的时候。1922年起,她成为法国医学学会的会员, 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化学特性及其医疗应用。
1921年,在两位女儿的陪同下,Marie远赴美国,成功地为镭研究筹得资金。当地的妇女为Marie发起的 这项活动赠送了一克镭。Marie还在比利时、巴西、西班牙和捷克发表过演讲。此外,让她感到非常满意的是 居里基金在巴黎成功发展,以及镭研究所于1932年在华沙启动,而她的姐姐Bronia则成为了研究所的主管。
Marie Curie的杰出成就之一,就是她意识到大量积累放射资源不仅是为了满足治病的需求,还要为科 学研究提供充足的供给。巴黎镭研究所储存的1.5克镭为1930年前后几年里所做实验的成功作出了决定性 的贡献。这项工作为James Chadwick爵士发现中子以及1934年Irene和Frederic joliot-Curie发现人工放射奠定了基础。几个月后,Marie Curie因长期受到辐射,患白血病去世。她经常把装有核辐射同位素的试管放置在口袋中,并跟人们谈论同位素放射出的漂亮的蓝绿色光芒。
Marie Curie对物理学作出巨大贡献,其原因不仅在于已被两项诺贝尔奖肯定的个人研究成果,还在于她对后代人在核物理和化学研究方面的影响。
TEST 4 PASSAGE 2 参考译文:
婴幼儿的自我认知
A孩子的自我认知是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稍有不同的两种特征: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 1892年William James提出了两者的区别,而与他同一时代的人,如Charles Cooley等,也加人到这场愈 加壮大的辩论中。从此,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自我认知理论。
B根据James的观点,一个孩子自我认知之路的第一步可被视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他称之为“主 体自我”的一个方面,他还解释了构成主体自我的众多因素,其中包括对自我权力(即行动权力)和自我 独特性的认识。当婴儿探索世界并与照顾他的人进行互动时,这些特征会渐渐显现。Cooley (1902年)认 为主体自我的意识主要与实施权力的能力有关。他提出,婴儿试图控制实物,比如玩具或者自己的胳膊和腿,就是表现主体自我意识的最早的例子。接着,婴儿会试图影响其他人的行为,比如他们知道当他们哭泣或微笑时就有人会回应他们。
C他人对婴儿的模仿是婴儿的又一个强大信息源,让他们了解到他们对周围世界所能产生的影响。许多父母花大量的时间模仿孩子的发音和表情,尤其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此外,婴幼儿很喜欢照镜 子,因为他们能看到的镜子中的动作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动作。这并不是说婴儿已经意识到镜子里的人就是他们自己(这是后面的发展阶段)。但是,Lewis和Brooks-Gunn(1979年)认为婴儿认识到镜子里的动作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动作,这一理解的发展促使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因为正是他们、也只有他们才能改变镜子里的影像。
D孩子认识到自己具有主动的权力,他们获得的这种认识通过在游戏中与他人合作得到发展。Dunn(1988年)指出,正是在这样的日常关系和互动中,孩子对于自身的认识才得以出现。然而,在幼儿中进 行的关于主体自我的实证调查还相当不足,其原因在于交流上的困难:即使婴儿可以回想起自身的经 历,他们也肯定还无法直接表达自我的这一方面。
E一旦孩子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认知,他们便开始将自己置于整个一系列的范畴之中,而这一系列 范畴在定义他们为独特的“自己”的过程中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完整自我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步,即James所谓的“客体自我”认知。很多人认为这一自我认知受社会因素影响最大,因为客体自我由社会角色构成(比如学生、兄弟、同事)并包含一些来自与他人比较或互动而产生的性格特点(比如可信、羞怯、善于运动)。
F Cooley和其他研究人员认为,一个人对其身份的自我认知与他人对此的认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Cooley相信,人们的自我认知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他们认为别人对自己所持的观点的基础 之上。他将客体自我称为“镜中自我”,因为人们也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Mead (1934年)在此研究基础上作了更为深人的探究,他认为个人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从根本上说,个人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 分,并在社会经验中成长……根本无法设想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脱离社会经验。”
G Lewis和Brooks-Gunn争辩道,当孩子变得无需借助于观察跟随自己移动的物体就能从视觉上辨认出自 己时,便达到了自我认知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自我认知通常发生在大约两岁的时候。在 一项实验中,Lewis和Brooks-Gunn (1979年)将在镜子前玩耍的孩子的鼻尖轻轻涂上红粉,然后观察他 们多久摸一次自己的鼻子。心理学家推断,如果孩子了解自己平时的样子,他们会对鼻尖上不常见的红 印感到惊讶,并会开始摸鼻子。另一方面,研究者发现15-18个月大的孩子一般不能辨认出自己,除非向他们呈现其他提示,如运动。
H最后,一般的自我认知最形象的表达方式大概就是愤怒,这在18个月到3岁的孩子身上最为常见。在对每组三四个孩子的纵向研究中,Bronson (1975年)发现1-2岁的孩子在争论中产生的挫败感和愤怒的强度急剧增加。通常,孩子们的这种争论会涉及激烈争夺以前都没玩过的一个玩具之前或之后的冲突: 孩子们似乎在争抢玩具的拥有权而非真的想玩玩具。尽管这点在其他社会中也许并不是这么明显,但是在西方社会,对“自我”和“所有权”的认知之间的联系在儿童时期是非常明显的特点。
TEST 4 PASSAGE 3 参考译文:
博物馆的发展
A 19世纪和20世纪早初,人们坚信历史遗迹可靠无误地证明过去,当时科学被认为是客观和价值中立的。 正如一位作家观察到的:“尽管文物可以像编年史一样被轻易改变,但公众仍然相信其真实性:一个有形的遗迹本身似乎就表明它是真实的。”直到最近,人们的这种观点都还反映在博物馆的展览上。过去, 博物馆(有些现在仍然)看起来很像储藏室,里面的橱窗里集中摆放了包裹好的物品。这对那些想要研 究其图案微妙差异的学者来说很有用,但对于普通参观者来说,这些东西看起来都一样。同样,和文物 相配的说明对外行参观者来说也意义不大。那些说明的内容和形式始于博物馆还是科学研究者唯一研究领域的时代。
B然而近来,人们对历史及其呈现方式的态度有所改变。如今,遗产展览的关键词是“体验”,而且越刺激越好,如果可能,还要触动各种感官。在英国,约克的约维克中心,布拉德福德的国家摄影、电影和电视博物馆,以及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是运用该方式的成功例子。在美国,这种趋势出现得更早,一直以来威廉斯堡都是世界其他地区遗产发展的典范。无人可以预知这样的趋势何时会结束。在所谓的遗产地,历史事件重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不久之后,电脑将提供虚拟的现实体验,参观者选定一个时期,该时期的生动画面就会呈现出来,参观者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有人批评这一方式,认为这种粗俗化的呈现方式无法接受。但许多历史主题公园和类似景点的成功表明,大多数公众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C在相关发展中,博物馆、名胜古迹与主题公园之间的显著差异正在渐渐消失。它们已经开始互相借鉴彼此的想法和理念。例如,博物馆为展览设计故事情节,名胜古迹将“主题”作为相关工具,而主题公园则逐渐开始采用以研究为基础、更真实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在动物园,动物不再被关在笼子中,而是生活 在野外或者巨大的温室等广阔的空间,比如荷兰伯格斯动物园内的丛林和沙漠环境。这种特殊的趋势被认为是20世纪自然历史呈现方式的主要发展之一。
D主题公园也正在经历着其他转变,它们试图摆脱梦幻的风格,呈现更加严肃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这种发展是对市场推动力的反应,博物馆和名胜古迹虽然扮演着独特的、不同的角色,但它们也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运营,因为如何度过、在哪里度过闲暇时间由参观者自己决定。名胜古迹和博物馆专家不需要编造故事或重现历史环境吸引参观者:这些他们已经具备。然而众所周知,展览必须以文物和事实为基础,并将它们以吸引人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那些专业从事诠释历史这门艺术的人面临着一个困难,他们既要展示出充分的“证据”,又要满足参观者对于“吸引力”的要求,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特别是考虑到历史遗产产业对于创收活动不断增长的需求。
E可以断言,为使历史遗产中的一切看起来更加“真实”,历史的准确性必将被越来越多地改变。比如,印度尼西亚的一家博物馆根据马来人的面部特征来描绘直立猿人,因为这更符合公众的认知。类似地,华盛顿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一位尼安德特男人正对他的妻子做出支配手势。这样的呈现方式展示的更多是现代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而不是我们祖先对世界的认知。然而,作出这种诠释的专家找到一种心理安慰:如果他们不作诠释,参观者将基于自己的想法、误解和偏见来解读历史。无论结果多么令人兴奋,都将比专家提供的诠释含有更多的偏见。
F人类的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重现历史过程中,偏见的另一来源与物质本身短暂的寿命有关。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在历史进程中都能幸存。城堡、宫殿、大教堂比普通的居民住所留存时间更长。同样,家具和房屋中的其他物品留存时间也相对短暂。像荷兰的莱顿这样的小镇,17世纪的居民数量和现在大致相同。人们将小镇用城墙围起来,居住其中,该区域的面积比现代的莱顿要小5倍。大多数房间中都住着好几户人家,其生活环境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在博物馆中,上好的老房子仅展现了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生活。难怪参观展览的人会充满怀旧情绪;博物馆中的证据表明过去的生活比现在的好得多。这种理解正是由博物馆和历史遗产中心重现历史过程中的偏见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