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考试阅读笔记总结

2022-05-20 13:36:06

  已经过了

  心得笔记总结:

  曾经拿到一篇文章,直接往下看,被动地接受资料,而没有回顾,没有小段总结,而是以能看懂句子为乐趣,更不计较时间的花费。结果是在有限的时间读不懂,把握不住逻辑关系,作题也没有方法,很不科学,以仅凭在文章末尾记忆的一点意思,(或不懂全部意思来做题)。很多题目都是猜,正确率无从保证,这种是没抓住结构,不知道文章内容的分布,定位极其困难,划的也看的清,或有时能有意识的划出第一次人命,在作题时,再看时,能作对一些题,单不知其他在讲什么,因此,再做体就要粗略再读一遍文章,很焦急,无事于补,正确率在1-2个。

  接着试着加快阅读的速度,试着不太去关注小细节,但有时这种作法下,思想不集中,不知所云,思维不能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遍文章,虽说也话了一些东西,但是有些文不对题,划的是不考的细枝末节。这种读法下,完全不知作者的重点,是为读一篇而读,认为只要能读完,就可以了,心理有暗示,有其他的杂念,心态不平稳,导致时间的浪费,别谈什么正确率,答题完全自己主观想,能对也是猜对,运气好。不能被这时的意外高的正确率迷惑!

  再经过一段时间,读文章时有时下意识的冷静,能读出一些东西,能模糊感知一些信息点,以及作者的结构,正确率也相应高一些,但也不能排除猜的成分,在分析错误原因时,主要是因为只看到一点,而没有看完,匆忙结论!看句子也只能大概看一下前半句,而后半句大多是被跳过的(也没有怎么想),希望寄托在详读的第二遍,然而第二遍有走马观花,不好好看,又匆忙结论,导致能对一部分,但总遗憾对文章看得不彻底!

  在上面的过程中,似乎悟出了一些东西,即文章要看结构,把详细的放在第二遍时再看,这就导致了我走向另一共极端,即:只关心文章的结构词,一点都不关注文章的细节,企图在“标记”来解决第二遍中定位的困难。然而,定位正确的地方在第二遍读时做到了正确,而问题中出现的我却没定位的地方,我完全不知在说什么!在时间公平,不紧不慢的逼迫中,我不得不从看文章,而前面看似节省的时间,(实际上是浪费了大概3分钟/1长阅读),要由第二遍中的速读来弥补,但这更快的阅读,使我更加不知所云,再一定的情况下,还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这种时间的大投入与对文章的毫无把握,让我明智地意识到读下去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而对7个题,最多能作对结构题。我放弃了继续读的愿望,同时在痛恨我错误的开始,愚蠢地固执己见,兴奋地认为只读结构词,再找细节是一种全新的观点。

  在痛苦地受着自己连阅读方法都不懂的自我压迫折磨后,我结合自己的阅读失误之后,分析原因。我认为其实阅读(在有能看懂难句的能力后)就考的是读文章的方法,以及逻辑关系的辨明!在有正常逻辑思维的人那里,大多缺的是一种阅读方法。这阅读方法虽不能提高对文章句子意思的理解程度,但是能让你节约时间,用节约的时间再关注考点,这就是窍门!!

  由此,我想还是要突破阅读方法,时间的压力只是表象,那是由于你不切重点的略度使你关注了不该关注的东西,浪费了时间;而完全精读,也让你损失了时间。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下面几点来出发:1不要有杂念2不要企图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那将欲速则不达3正常地读,不懂的稍微围绕主题想一想,不要想的太远(要不然就浪费了时间)4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文章的大概内容分布,主要的逻辑层次。这样做的好处会使你在第一遍读就已经解决了题目中的一些问题,根据时间的允许,在决定是否有必要去解决一些不易重视的东西,这个过程中要划一些东西,为做细节难题做前提工作。识记一些东西,为做一些主要题型提供直接援助(事实上,这样做,使得我们不用在回看文章也能作对题,我就知道选项的某个答案正确,看题目时要留心选项,有十足的把握再选)。

  如何通过一种方法来实现上述的目标呢?我认为,既然要作到层次明确,内容知道一个大概,理清逻辑关系,那就必须对文章进行通读,要理解全文,那这是不是又回到了开始的那种有缺陷的精读的方法上了呢?事实上,这种新的方法与精读在最终都实现了作题的可能。而前面的精读是建立在全文精读的基础上,这种的缺陷是作题还得再看原文,加大了时间的消耗(文章读了2-3遍,且这是在不计时间干的事),我们在看的时候,由于不想其内在关系,而思维不转起来,企图放在第二遍再解决(第一遍把精力放在看有无生词,难句上,以能读懂句子为目标,没有在结构上贯穿,在意义上联系把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看得太多,而没记住,给大脑留下极大负担!但其几遍之后记住了,熟悉了细节,最后理解的含义是正确,缺点是时间太长!)

  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既能看懂意思又能节约时间。我先试试:按照通读/精读的方法读每一段。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大大节省了在整个文章一气通读时带来的时间耗费。在读每一段时,力争读稍快一点,但要把握作者态度,注意作者在这段作了工作,这样做是详述,转折,提观点等,理解一下细节,划一下,为了避免忘。总结作者的态度,作者的事例的过程,结论等,最好能精细理解例子的内容,实在不行,也要能知道大概名词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以为这样做,没必要,但实际这为做细节题提供了支持)。

  每一段都这样,最后能把文章顺一下就更好,于是答题!

  这种在理解文章花费的时间可以让解答更快一些。我认为比略读再详读的方法态度好,速度能快一点。

  再强调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有前提:要求思想高度集中,心态平和(不要担心时间不够)但是否能提高更快更清晰的阅读能力值得商榷。

  G的阅读是以篇为单位,不会要求象填空那样精细理解每句话,过繁的逻辑转化,也不会要求象类反精细理解每个字词的细节,它只要能把握观点,明确例子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就够了。

  从这里看,类反,填空,阅读是一体的分别考察了对字词,句,篇的考察,重点归于能读懂其内部的逻辑关系。

  我的方法回归到了一个结论:用了开始精读的读句方法,以段为单位把一篇文章连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我觉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方法的失误导致逻辑混乱的痛苦。

  其实,总结一下,我的文章不过用个人的实际经历证明了牛人体会的经验。然而他们仅仅给了一个抽象的结论。我们不能马上理解,我就是用具体的例子证明了他们的经验在理论的可行性。我由于开始没有认真总结,导致在方法上没有突破,仅仅是能读难句,和能认识红宝书中95%的词。说一句话:观念一变,方法无限;方法一变,我们得到的就不离散的知识,而是一个能串到一起的系统。

考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