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age1
参考译文
中国的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通常伴随着(事实上促进了)贸易的增加。按照西方社会的经验,商业为工业化的开始提供了条件,而工业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技术、工业、交通运输、通信进步、社会变化和所有我们归结为“发展”方面的进步。但是,十八世纪开始的工业化带来了欧洲的人口大幅增长;同时间中国的人口也暴涨,尽管中国没有经历类似的工业化。
据估计,到1600年中国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5000万。明清之交(十七世纪)人口数量可能有所减少,但从1741年到1851年,人口数量每年都稳步显著地上升,从1亿4300万涨到了4亿3200万。如果我们认为这些统计数据真实有效,我们将面临这样一个情形:从1790年到1840年,中国人口在这50年间翻了一番。如果我们对这些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谨慎一些,我们假设在18世纪初总人数要少一些,到1850年也只有4亿的话,事实依然让人吃惊:在与西方接触、对外贸易和工业化之前,像中国这样庞大的人口数量翻倍增长的因素本应像西方一样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
要解释这种突然的人口增加,我们不能直指中国社会的一些一直不变的因素,而是必须找到当时在那一时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一系列条件或诸多组合因素。其中包括:十八世纪的中国处于满族统治下,国内几乎完全和平;广州(华南)的对外贸易也有所增加,国家内部的交通运输也有所改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疾病的控制,如通过人痘接种来克制天花。但这当中最重要的还是粮食供应。
面对大量的不可靠的数据,经济学家将1368年以来的6个世纪的人口统计记录与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总量的综合数据进行了比较。假设在1400年中国的人口是8000万左右,:由于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到20世纪60年代人口是有可能增长到7亿人的,明显地从1400年到1800年增长了5到6倍,从1800年到1965年又增长了50%。粮食供应的增加可能一半是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因为移民和定居到中西部省份带来的耕地面积增加;另一半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成功提高了每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量。
技术进步有许多形式:一个是不断从南方引进早熟的水稻品种,这种水稻可以一年两熟(一块地每年收获两季)。新作物如玉米、红薯、花生和烟草从美洲传进来。拿玉米来说,可以在干燥的土壤和华北边缘的山地种植,可用作食品、燃料、饲料,提供了当地七分之一的食物能量。红薯可以在沙质土壤中种植,由于每单位土地面积提供的食物能量比其他作物都多,所以成为了很多华南水稻种植地区穷人们的主要食品。
资本的投入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首先是灌溉方面,从1400年到1900年,总灌溉土地似乎增加了近三倍。农用工具、役畜和肥料方面都有进步,更不用说人口本身也有增长,增速是耕地面积增速的一半,因此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力比例。这种更加密集的农业生产为增长的人口提供食物,而人口为土地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肥料。
以上为托福tpo48阅读翻译Passage1中国的人口增长内容,欢迎大家下载托福TPO48完整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