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题目中的阅读题是不少考生十分头痛的题型。很多考生用尽各种办法想要提升自己的SAT题目的阅读部分的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整体介绍:
新赛达改革之后叫做“Evidence-Based Reading(循证性阅读)”,不难看出证据对于新赛达的重要性。官方对于证据的关注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在官方之前发布的新赛达说明性文件Test Specifications for the Redesigned SAT中的Principles Driving the Redesign(“驱动重新设计的原则”)部分,明确将文本循证(Command of Evidence)提升到基本原则的高度,指导包括阅读、写作,甚至数学的题目设计。
Command of Evidence(文本循证)的数量及考试占比如下:
Contribution of Items to Sub scores and Scores Number Percentage of Test
Command of Evidence
(Across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Language Tests) 10 questions
(2 questions per passage/pair) 19%
可见数量非常之多,是重要考查点。
在最新的新赛达OG文章中,涉及文本循证的题目分为两大类型:
1. 两道题:分别对于观点及其证据的两重设问;
2. 一道题:观点已明确,需要找到支持该观点的原文依据。(参见P460,Q32)
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题属于第1类。
二、解题技巧:
尽管新赛达考试在设计之初就有减少考试“trainable”的目标;但从目前来看,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就以文本循证(Command of Evidence)为例,至少有如下技巧:
1. 顺序性原则:
即一般而言,题目顺序与其在原文的对应位置顺序基本是一致的,例外的情况较少。这个原则可以辅助文本循证(Command of Evidence)性题目的解答。比如:
例一:
P454,Q9/Q10.
这两个题目位于本文所有题目最后――相应地,答案依据也极可能位于文章的结尾部分。情况也确实如此。
例二:
P456 , Q12/Q13.
这两个题目位于本文所有题目开头――相应地,答案依据也极可能位于文章的开头部分。情况也确实如此。
利用该原则,甚至可以借助到前后题目对应的原文位置,从而大致确定文本循证题所对应的原文的位置范围。比如:
例三:
P462,Q35在题干中的对应原文位置不清晰。完全可以通过之前的Q34及之后的Q37来缩小Q35/Q36的大致的位置,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搜索的时间。
同理,该篇文章中的另外的文本循题Q40/Q41也可以用相同的思路辅助定位。
2. 依据文本循证题选项中的行号辅助解答,反推观点。
首先必须强调:为保证较好的文章理解、较快的答题速度及较高的正确率,强烈建议大家按照以下顺序解答:先观点,再证据。即通过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直接选出前一个观点性问题的答案;再来看下一道题中哪个证据,即原文内容是与此观点形成支撑作用的。
之所以不去逐个看第2题中选项中对应的行号内容,从而推知观点,除了做题效率的考虑外,最主要的还是防止选项干扰。前文提到过,文本循证 (Command of Evidence)题目通常是两个一组设置的,即第一题考查观点性内容;第二题问到第一题的依据。因而,很容易在第一题设置错误的选项;同时,在第二题设置与之相应的行号。这样,单纯从逻辑来看,即使错误的内容也就有了“依据”。因此,单纯地利用先依据,后观点――即先第2题,再第1题――的解答顺序是有很大风险的。
当然,也不得不交待下:偶尔,注意,只是偶尔,有个别文本循证(Command of Evidence)题目第1题的观点不易确定,也可以使用补救方法,即:
通过待选的证据位置,反过来检查能够对应哪个观点。
例子:P453-454, Q6/Q7.
Q6:” 6. The passage indicates that when the narrator began working for Edward Crimsworth, he viewed Crimsworth as a ___”
面对这样的问题,题干本身没有明确的行号,定位词在原文也不太好一下找到对应点。可以根据Q7,各个选项逐一检查,发现有一个对应L61-62,括号内:“I had long ceased to regard Mr. Crimsworth as my brother”。既然是“had long ceased to”隐含的意思就是很久之前是把Mr. Crimsworth看作brother的,故对应选项 B: sympathetic ally形成对应。
但再次强调,这种做法是有风险的,请仅仅作为补充方法。
SAT题目
三、循证性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变化大吗?
在介绍了这么多之后,似乎可以毫无争议地推出,新赛达在文本循证(Command of Evidence)的考察上是完完全全的、“新得掉渣”的创新。真是这样吗?诚然,就考试形式而言,确实是很大的创新。但仔细分析下每道涉及文本循证的题目,却能够感觉到考查的能力点与知识点其实是基本不变的。
具体而言,如下常见考点只是“新壶装老酒”而已:
1.结构重点和主要观点依然是常见考点:
参见: P569,Q14/Q15, 对应段首中心;
P347,Q43/Q44,对应段首句。
2.对于双篇观点关系的考查:
在老赛达中有一种问到两篇观点关系的题目,
题目形式:“A篇对于B篇中某个内容的态度”
解题思路:一般考查的是A篇的观点,特别是其主要观点或结构重点处的重要观点。
(在下面的例题中A即是对应的P2,B对应的P1)
如P348,Q50/Q51。
Q50: ”The author of Passage 2 would most likely respond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future of space mining in line 18-28, Passage 1, by claiming that such a future”
应该是考查的A篇(即P2)的观点,对应到P2尾段,转折句之后:
“But miners have much to gain from a broad agreement on the for-profit exploitation of space. Without consensus, claims will be disputed, investments risk, and the gains made insecure. It is in all of our long-term interests to seek one out.”
这里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即必须要有达成一致的法律(“a broad agreement”、“consensus”),否则利益是无法保障的。对应选项B. will be difficult to bring about in the absence of regulations.
3.对于写作手法的考查:
仅以常见的 “让步转折”的写作手法为例,请参见P460, Q32:
”Which choice provides the best evidence that the author of Passage 2 would agree to some extent with the claim attributed to Michael Merzenich in lines 41-43, Passage 1?”
这里提到的在41-43行的Michael Merzenich观点:“When we adapt to a new cultural phenomenon, including the use of a new medium, we end up with a different brain”――表达的是大脑可以根据外界刺激而变化的可塑性。这正好与P2的重点段落(首段)中一个让步转折句形成对应:“Yes, every time we learn a fact or skill the wiring of the brain changes… But…”
让步性内容“Yes…”即是表达的对于对方观点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如果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过这类写作手法的同学就会很占优势。这样的让步转折结构特别多,又比如“Of course…But…”;“…may/seem/appear…But”;“It is true…But…”“Undoubtedly,… But…”这同时也提醒了教师及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跳出单纯的选项分析的“纯应试技巧”的教学,站在更高的语言学习的高度来理解和掌握文章。实力提升了,打哪种怪兽也都是抬抬手的事儿。
以上三点并非考查内容的穷举,但可以看出:重要的能力及知识点的考查是相对稳定的。
以上就是关于SAT题目中阅读题的解答技巧的分享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