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所在的省叫 British Columbia(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BC省。这个名字你听起来一定耳熟,原因是它最早是英国殖民地,沿用了很多老名字。这个省最大的城市就是温哥华,它是这个省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但是,,而是在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并不在北美大陆上,而是在离大陆几十公里的温哥华岛上。这温哥华岛就像台湾岛一样悬浮在大陆不远的海面上,它的面积也与台湾岛差不多,但它除了维多利亚和几个规模不大的小城镇之外,大部分面积都被原始森林所覆盖。
,因为来往都需要乘坐两个半小时的轮渡,即使乘水上飞机也需要半个来小时。也许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也没人提出来说要把省府迁到温哥华或者别的什么城市去。也许正因为维多利亚远离大陆,这座城市才形成了它独特的韵味
我走进维多利亚,是因为我11年级的社会学课程。社会学中有一个内容就是关于议会和行政制度的,为了配合这个内容,参观维多利亚是再合适不过了。当然,维多利亚并不仅仅只有议会大厦,它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它也在我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愿意专门安排一节来谈一谈维多利亚。
冬天的温哥华夜长昼短,早上六点来钟,天几乎还是黑的,我们便乘上校车赶往二三十公里外的轮船码头,为的是能够当天赶回。那么早出门对我们来说是很罕见的,因为我们通常的上课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已经习惯于晚睡晚起了。不过,因为兴奋的心情,也没有人因为睡过点而迟到的,倒是八点半的上课时间经常会有人迟到。
坐半小时左右的校车到达轮船码头,然后上船。我记忆中,这是我第次坐海轮。不,好像小时候跟父母也坐过一次,不记得是从哪儿到哪儿了,只记得船外是黑乎乎的夜色,还有不停的呕吐,那一次海上旅行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这次显然不同,这是一艘漂亮的白色新轮船,船上的设备可以用“豪华”二字来形容,有摆放着琳琅满目食品的餐厅,有舒适的阅览室和书店,有可以上网的电脑室,当然还有充满情调的咖啡吧,等等。
在一路两个多小时的旅程中,我一刻也没闲着。先是跑遍了整艘轮船的每一个角落,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看了个够。然后,天渐渐放亮,我们趴在轮船侧舷的护栏上眼看着东方慢慢地散发出红晕,然后变成灰白色调。可惜那天天气有些阴沉,我们没有看到壮观的日出。偶尔,我们还会看到雾霭中,远处朦胧的小岛静静地从船侧掠过,那些多半是荒岛,但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林木。
原以为下了船就到维多利亚了,其实,它的码头离市中心的距离比温哥华的还远。我们再乘上一辆巴士挺进维多利亚。这一路又坐了近一个小时的车子,当然,沿途的风光始终不会让我们感觉乏味。
我忽然发现,虽然温哥华已经够美丽,够欧式风情了,但维多利亚却比温哥华又上了一个档次。一路看过去,无论是清静的小镇,还是大片的农场、牧场,还是森林、海边,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些经典的风景油画。现在我相信,那些油画不是画家们的理想世界,而是一定有原型的了。
这一路过去,让我感觉维多利亚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方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地。直到渐渐进了市区,才开始有些人间烟火的味道,但依然给我一种纯粹的美感
巴士直接把我们送到议会大厦的广场前。哇,这里又给我另一种惊喜。眼前的议会大厦是一片参差错落而体量庞大的连体建筑,青黑色调,石绿色尖顶,还镶嵌着许多壁画和雕塑,给人以肃穆而艺术的美感。大厦前的广场虽然没有天安门广场那种皇家气派,但大片碧绿的草坪和高大的维多利亚女皇塑像却给人更多亲和的感觉。游人们在草坪上或拍照,或嬉戏,或席地而坐,显得那么悠闲自得。
大厦的正对面便是美丽的海湾,不时有海鸥在海面上空盘旋。沿着海湾的弧线,分布着许多漂亮而气派的建筑,其中有很多博物馆和艺术馆,还有大酒店。有的干脆整个建筑都被绿色的藤蔓包裹着,显得古雅而生气勃勃。
我们鱼贯进入议会大厦,心中自然升起一种崇敬的心情。讲解员带着我们走过个个不同的大厅和房间,讲解的声音轻柔而清晰。几乎每个房间的每一扇窗上都镶嵌着彩色玻璃画,每一面墙上都有壁画或雕塑,而它们都有故事、来历或象征意义,走在这一个个房间里,就仿佛走在历史的长廊里,走在文学、艺术,甚至童话的王国里。
记得有一个房间里陈列着一面全世界唯一的BC省的老省旗,它的图案是表现一个日落时的太阳,与现在省旗的图案正好相反。讲解员说,当时BC省还是英国殖民地,而英国正值鼎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女皇不能容忍她的殖民地用日落的形象作为旗标,于是,便换成了现在表现日出的图案。这样的故事在议会大厦里比比皆是。
然而,议会大厦并不是一个博物馆,它的主要功能也不是供人参观而是开会、辩论、决策的场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我们来到议会大厅时,议员们居然正在开会。原来,议会大厅的设计本来就是对外开放的,可以供人参观和旁听。议员们坐在大厅中间区域的议员席上。议长居中,他的左右手两边席位上分别坐着执政党和反对党的议员们,正好可以面对面地辩论。离议员席稍远的四周就是旁听席,如同电影院的座位一样,一排高过一排。
此时,议员们似乎正在就一个财政预算的方案展开辩论。旁听席上零零散散地坐着几位年长的旁听者。我们也悄悄地坐在旁听席上听了一会儿,因为时间所限,我们只听了几分钟,但已经足够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气氛了。大厅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议员们辩论时的每一句话,他们也定可以听到我们的走动声,但他们旁若无人,只管他们自己的议题,我们也很自然地尽量小心翼翼,避免弄出很大的响声。整个环境显得庄重而不失自由。
参观完议会大厦,老师给我们一小时吃午饭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与几个同学匆匆地在附近大街上转了一圈,弄了点东西吃吃。大街上使我最感新奇的是,居然还有装饰得五彩斑斓的敞篷观光马车悠闲地拉着游客们到处游览。总之,我的感觉是时间实在太紧,意扰未尽,有机会我还要再来好好玩玩。
下午,我们参观BC皇家博物馆,这应该是我们这次维多利亚之行的“副产品"。与议会大厦相比,博物馆的气派要小得多,但也是一幢典型的19世纪欧式建筑,所有的一切都显得精致而典雅。博物馆分为几个部分,有关于BC省的自然资源的,有关于土著文化的,有当时发现温哥华岛的英国Cook(库克)船长以及以后的殖民者们从英国带过来的很多东西。
说实在的,我对这个号称皇家博物馆的藏品实在不敢恭维。这也许与我来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有关。与故宫、上海博物馆的藏品相比,我认为那些东西简直不能算文物。不过,我也理解,对于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加拿大来说,这些东西已经足够珍贵了。我忽然想起了一个成语,敝帚自珍。我意识到,我不应该,或者说没有资格自大,我应该向他们对于自己历史和文化的珍视致以敬意。如果没有他们这种对于历史、文化的珍视,我又怎么能看到一个如此美丽而又充满情调的维多利亚呢?
半年以后的夏天,我果然又一次来到维多利亚。那一次的主要目的是父母亲陪我一起去考察维多利亚大学,为我选择大学做准备。因为是在阳光明媚的夏季,那一次的维多利亚给我的印象更加美丽、生动而且生机勃勃。我看到了海湾里的划龙舟比赛,看到了街头乐队,看到了海滩边为人现场作画的艺术家。他们高超的技艺令我感叹,他们的快乐生活令我羡慕。当然,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维多利亚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憨态可掬、或黑或白或花色的自由的兔子们。后来我知道,那些兔子居然是维多利亚大学的形象大使,早已名声远扬。那一次给我的感觉依然是时间太紧,意犹未尽。我相信我还会很多次地走进维多利亚。
这一节,BⅢl的叙述更像是一篇游记,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读到许多感慨。首先,如BⅢI所说,他的第一次维多利亚之行其实是社会学课的一部分。用这样一种方式上课,我想不会有人怀疑它的价值和意义。从Bl那兴奋而充满溢美之词的回忆中也可以看出来,这堂课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而美好,我相信他一辈子都会记住的。这是任何一堂坐在教室里的课所无法给予的。
第二,11年级,也就是相当于国内的高二了。我们国内的老师也用这种方式上课,可行吗?我们的“两会”现场或行政中心可以这样自由地供人参观吗?把一整天时间耗在一门课的一个小小环节上,别的课的损失如何补偿?将来升学率受到影响谁来负责?
第三,这到底是上课还是观光旅游?如何来评价这种上课方式?如果每门课都这样上课,学生还能学到多少知识?事实上,据我所知,BⅢl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有类似的上课方式,这种方式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 Field Trip(学科旅行)。从这个名字上你还真说不清它到底是上课还是旅行。有的时候,某一门课的 Field Trip就会是去溜一场冰,我相信学生们肯定不会从这样的课中获得很多直接的知识,然而,这就是他们的教育理念。你认为这是好还是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