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曾提出“三力”的概念,提示学生们出国留学前做好准备。“三力”指的是录取力、学术力和就业力,录取力中又分为三宝”,即在校成绩、标化成绩和科研背景如实习经历、特长等,这些是出国前准备内容的框架和逻辑,也是新东方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基础。
而要真正全面地做好留学准备,学生们要准备的还不止于此,孙涛将自己的建议总结为文化适应意愿和抗压能力。
出国之后,进入人家的地盘了,你愿不愿意去了之后去改变自己,去学习,去了解,这是意愿性很强的事情。”不少学生出国后仍然保持着国内的社交圈,交流范围比较局限,大多还是与中国伙伴交流,对这一点,孙涛还是不太赞同,在他心中,出国还是应该做好一定的态度上的准备,发现国内外的不同,学习他人的长处。“我不鼓励盲目的自信,欧洲去看一看,十年都不变,去了一趟哈佛,觉得哈佛也不过如此,这种就是挺不健康的心态。我特别希望大家拥有的心态是,出国后还是保持谦虚,意学习的心态,愿意了解文化的差异。”
而疫情之中,抗压能力的重要性一下便显示出来,无论是新闻还是身边人的故事,人与人之间心态的不同,往往也导致学生们在处理生活中困境时应对能力不同。我觉得第一国外没有那么可怕,遇到这种特殊情况,信息不透明,小孩子比较小心理上的压力能不能扛得住,这个问题就比较重要。”
作为20世纪初留学生的孙涛,看当下新时代留学生,深感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对当时的他而言,文化上的冲击与交流是出国留下的最深刻印记。当时的中国物质条件尚不丰富,英国人对生活和品质的理解与国人大不相同。“我去了之后是个穷学生,打工时候的监工,一个老太太跟那儿包书皮包了20多年,然后去了50个国家旅游,对我的冲击非常大。这在当时的中国年轻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时过境迁,与21世纪初期相比,如今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不仅人数飞速增长,物质条件和留学目的也有了更多的变化,正如孙涛在采访一开头提到的那样,他们的选择更为理性和健康。“首先我们得承认,留学绝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孙涛对此并不讳言,在他看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以在任何环境下获得。不过,有些能力在留学环境下更容易获得或者只有在留学环境下才能得到。
正如未曾去过南方的北方人难以真正理解江浙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故,不曾迈出国门的人自然也无法获得最真实的体验。他将文化体验放在了第一位,“留学能让人获得全面、真实的跨文化沟通经验,有了这个,我们才能深入了解彼此的不同。”
前沿知识、管理、技术的接触和体验也是出国留学的一大重要目的。“我们的工信部部长苗圩说过,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这个努力离不开艰苦奋斗,但没有对外的学习和借鉴也不太可能实现。
此外,面对不确定性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胆识、体验和自信也是海外教育的收获,“留学会帮助孩子建立起走到哪里我都可以适应和发展”的自信,是对中国心的自信,去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学术底蕴的地方读书,我们还可以学会谦逊和对真理、自由的尊敬。”